您现在的位置:葱头小窝 >> 微论 音乐 >> 帖子正文
主题: 这首罗大佑最讨厌的歌,为何历经35年而不衰 2020-03-01 【阅读: 】 【回复:0 条】 【发帖】 【回复】 【返回列表】 # 楼 主
  • 用户名:ga
  • 用户组:初出茅庐
  • 性 别:保密
  • 信 息:165篇
  • 登 录:127次
  • 群星合唱公益歌曲似乎是我们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的重要传统,汶川地震、北京奥运会以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都不例外。这一传统,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,追溯到1985年诞生的第一首华语公益歌曲。

    华语乐坛教父罗大佑

    这首歌曲,曾是华语乐坛教父罗大佑的呕心沥血之作,却也让他伤透了心,直接导致罗大佑离开台湾,远走他乡。

    1984年,埃塞俄比亚大饥荒造成数百万人死亡,震惊全球,被报道为“地球上最接近地狱的地方”。

    英国歌手鲍勃·盖尔多夫和米奇·乌尔为此写了一首歌,名为 Do They Know It's Christmas,并于1984年圣诞节前,召集数十位当红英伦歌手以“Band Aid”名义共同录制这首单曲,一年时间筹集到800万英镑善款 ,用于援助非洲灾民。

    英国公益歌曲浪潮传到美国,使美国音乐节深受震撼。1985年1月28日,全美音乐奖颁奖典礼结束后,迈克尔·杰克逊号召45位美国歌手组成 USA For Africa,在洛杉矶的A&M录音室,用一晚上时间录制出单曲 We Are The World,并于1985年3月7日通过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布。

    45位美国歌手组成 USA For Africa

    1985年7月13日,英美音乐界联合筹办的大型演唱会Live Aid在伦敦和费城同日举办,大卫·鲍伊、鲍勃·迪伦、麦当娜、皇后乐队,甚至解散多年的齐柏林飞艇和披头士,也都或整或零地出现在Live Aid上,全球更有超过十五亿观众通过电视直播观看,演出筹得了8000万美元的慈善款项。

    《明天会更好》正是华语乐坛对这场全球音乐公益活动的响应。Live Aid演唱会结束没多久,台湾音乐界便开始筹备制作一首自己的公益歌曲,主题定为“呼应世界和平,纪念台湾光复”。

    能力强、人缘好、路子广的张艾嘉被推举为歌曲召集人,负责运筹协调创作、制作、召集歌手演唱等一条龙事宜。她邀请好友罗大佑来创作词曲,并委托当时的著名音乐制作人李寿全负责歌曲制作。

    罗大佑负责《明天会更好》词曲创作

    歌词应批判还是煽情

    张艾嘉对罗大佑可谓有知遇之恩,收到她的邀请,罗大佑自然义不容辞。然而,他费劲心力写下的《明天会更好》歌词,却被制作团队一致否决,认为其歌曲惯有的批判基调过于黑暗。

    制作团队的顾虑不无道理。当时的台湾,还处于“戒严”状态,新闻局规定所有歌曲必须在发行或公开播放前送审,歌词审查非常严格。罗大佑的作品素来强调歌曲的社会责任感、深刻洞察力和终极人文关怀,字里行间免不了要针砭时弊,因此迫于审查修改歌词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。

    在制作人李寿全的主导下,张大春,徐乃胜,李寿全,邱复生,詹宏志等著名词曲作者通力合作,将歌词改为我们现在听到的明朗轻快,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版本,而后由陈志远编曲完成。对于歌词被改,罗大佑仅仅表示修改之后的这首歌过于煽情,而少了他所强调的“责任感”,也就没再追究。

    随后,罗大佑、张艾嘉出面召集了中国台湾、中国香港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共60位华人歌手共同演唱,这些歌手跨越不同地域,来自不同唱片公司,还打破了签约限制,只为创作出属于中国人的、影响世界的公益歌曲。

    这首歌曲的发行权最后被蓝与白唱片公司高价竞得,1985年10月25日,《明天会更好》MV正式发布,募集到的600万公益款项全部捐给了消费者文教基金会,香港的发行收益则捐给了儿童合唱团。

    此后35年,这首华语乐坛史上最经典的公益歌曲经久不衰,成为各大华人公益晚会的必备歌曲。

    至于罗大佑的原版歌词,很多年里始终未见于世。逐字逐句讨论哪一句是出自罗大佑手笔,也成为罗大佑歌迷们的一大乐事,我们也只能从制作人李寿全接受采访时透露的只言片语中,窥见原版歌词究竟有多“灰暗”。

    比如那句广为人知的“谁能忍心看那昨日的忧愁,带走我们的笑容”,原词是“谁能忍心看那最后的小丑”。那年夏天,“台湾卓别林”许不了不幸逝世,罗大佑为他写下此句。许不了的死亡涉及太多丑闻,这一句歌词自然免不了被替换。



    2020-03-01 2020-03-01